3月29日,由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2025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与政策创新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中央党校、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近50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鹏城,共探就业形势新动态,共谋人才培养新路径。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苗宁礼以《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的文化盛事为喻致欢迎辞,指出会议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双维视角,服务国家稳就业大局,直击教育供给侧改革核心。他提出三大举措:建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优化产教融合机制、实施精准群体帮扶,强调要构建“学业—就业—产业”贯通机制,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康养专委会主任刘学军介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的情况,表示此次会议围绕就业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探索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路径,推动就业、收入与消费的良性成长,助力中国现代化事业平稳致远,并衷心祝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每一位参会嘉宾在深圳收获满满。
本次会议的主旨演讲精彩纷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刘学军深入分析面对GDP增速放缓与中美竞争,须以科技创新突破前沿技术、重构产业生态,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全球发展主动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孙诚详细解读了《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核心理念,强调了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关键作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陶然围绕“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及其就业含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晖强调创新“产教科”融合机制,将产业标准融入教学,动态更新课程;通过校企协同平台破解人才滞后难题,构建产业升级驱动的职教生态。接下来,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在“新就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的演讲中,探讨了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我院胡斌院长作为主旨演讲环节的主持人特别提及本次会议是推动就业政策研究与高校实践协同的重要平台,并表示2025年正值西南财经大学百年校庆,学校将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系列活动,诚盼各界友人相聚蓉城,共庆百年华诞,见证西财新程!
研讨会论坛环节围绕职业教育、民营经济、劳动权益保障与大学生就业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从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变化、就业法律法规等角度多维破解就业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对话嘉宾积极参与发言和讨论,学术氛围热烈,研讨现场思维激荡,创意迸发,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多年来,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协同优势,整合多方智力资源,围绕就业难题攻关破局,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相关工作成效显著,于2025年经劳动经济学会综合评估获年检"优秀"等级。